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三月, 2021的博文

中国道路.杂思录 3.1 第三章 意識形態與批判(1)

第三章 意識形態與批判 宗教與意識形態都是特定的社會物質生產與社會文化的產物,既是時代與社會的進步,又具有特定的社會與時代的局限,同樣不論自由主義,自由民主意識形態,還是馬克思主義都有時代的局限性。生命為追求最大利益而組成群體與社會,所有社會文化現象,包括宗教與意識形態思想也最終以利益為依歸,利益同樣是意識形態價值的基礎與本質。對生命的物質本質而言,隻有普世的利益,沒有普世的價值。 3.1  意識形態 人類思想意識的進化 人類生命的進化造就發達的大腦與復雜的思想意識,追求最高利益使人類組成群體與社會,隨之產生秩序與社會文化,秩序與文化的產生使人類的物質生命不再僅僅以物質利益為基礎,社會文化與其相輔相成的思想意識也成為人類物質生命的依托,這是隻有人類生命才具有的除物質依托之外的精神依托。精神依托使人類完成由物質人到精神人的轉變,不僅追求物質的利益也追求精神的利益,生命的最終精神利益與價值即是生命的自我認知與社會認知,對生命的認知鑄就人類的社會性,也是所謂最后的人的精神意識基礎。思想意識是精神依托或精神利益與價值的基礎,意識形態是人類思想意識條理化系統化與社會化的思想意識理論。 人類思想意識大致走過巫術文化,宗教,含多神教一神教,以及意識形態等各種不同歷史時期,意識形態的產生是人類思想意識進步進化的成果。隨著人類大腦的進化,人們可以進行復雜抽象的思維,由此而帶來的社會秩序的演化,以及精神思想文化的產生。人類對環境事物的認識,逐步由簡單到復雜,從片面的,割裂的,外在的,實體的,不連續的認知,進入到全面的,關聯的,內在的,抽象的,規律性認知。這些規律性認知帶來思想意識的系統化,以及系統化的思想意識知識的不斷累積,從而產生精神與價值認知,這些精神與價值認知與社會文化技術相輔相成,也引來社會文化與思想的變革。思想意識的系統化與理論化進而成為凝聚社會的共同認知或社會群體共同認知,從而形成社會文化思想的意識形態,進而成為社會共同價值觀與驅動社會演化的驅動力。 意識形態是一種思想體系,主要包含對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階層,族群等普遍現象的認知,以及由此為基礎的價值觀,物質與精神價值,並由此延申對社會未來發展方向與理想的追求。意識形態的表現往往是精神的,然而其本質同樣以生命本質為基礎,追求社會與個體的最大利益。意識形態含有三個基本要素,以社會物質認知為基礎的物質價值與精神價值,並

第一章 生命与自由 07

图片

第一章 生命与自由 08

图片

中国道路.杂思录 2.5 第二章 生命與價值(5)

2.22 自由民主與利益 自由與民主是現代國家與社會普遍認可的的價值,也普遍地在許多國家與地區以政治民主體制的形式體現,成為基礎物質性的社會構成要素,自由與民主做為價值觀的產生,毫無疑問,在人類歷史具有上劃時代的裡程碑意義。自由與民主的思想意識在現代社會表現為強烈的精神價值,然而從一開始自由與民主就是物質的。 以自由為例,自由總是對個體而言的,可將生命個體自由分為三個部分,首先是生命體憑自身生存本能在在自然環境中所能獲得的最大自由,這一部分自由是純粹物質性的利益,無關生命的群體屬性,其次是生命個體在群體中所能得到的物質自由或物質利益,再有就是個體在群體中有不受群體秩序約束的自由。這個個體在群體中所獲物質利益以及不受群體約束的自由,才是自由價值的真正社會性內涵。 生命個體組成群體就是為了追求更大利益,群體一方面使個體受群體秩序的約束,另一方面使個體得到實在的物質利益,這些物質利益是個體獨自面對自然環境所無法得到的或需付出更大代價才能得到的物質利益,個體在群體中所獲得而個體獨自無法得到的的利益是群體存在的物質基礎,這種群體屬性對非人類而言,是通過物質基因記憶得以延續與維護,而人類還包含思想意識的成分,無論如何,這些群體帶來的物質利益無論是人類或非人類其本質都是一致的,是生命物質性的表現。 而自由價值中的精神價值部分則是人類獨有,與人類思想意識相關,這與個體的能力與經歷以及所處群體文化環境有著密切的關聯。由此可見,個體在群體中所享有的真正自由或對自由價值的認知,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才是人類自由價值的真正內核或內涵。自由的本質就是一種利益,群體是博取自由利益的手段,離開群體這最基本的環境去談自由,將使自由的價值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落為不著邊際的空談。更進一步的說,談論自由需有明確具體的內容及相關條件,就如同談論自然原理定律定理一樣,需要明確環境條件,否則將是漏洞百出,或高喊原則定理的空談。自由本身就是實在的,實際的,物質的。   民主也是在群體中才有的意識,是人類思想意識對群體秩序與追求自由利益及價值的反思與思想成果。民主是適應人類群體秩序演變所採取的管理手段或方法,是避免社會群體內部不同利益團體沖突,減少社會成本,增大群體及個體利益的手段,同樣是為了追求群體及個體最大利益。民是群體的最基本的元素,無民則無群,以民為主,以民意為依歸的思想意識,

中国道路.杂思录 2.4 第二章 生命與價值(4)

2.20 秩序 思想 精神 文化 價值 前面提及,出於對最大利益的追求,同類物種的生命個體必然自覺或不自覺地組成群體,群體必然產生秩序,無序的群體無法成為利益共同體,更無法追求最大利益。動物或非人類物種由於不具有思維能力,其群體秩序是通過群體間個體相處的磨合,日積月累將無數個體經驗記憶逐步進化成為物種固有行為模式從而成為物種基因記憶,也就是遵循群體間個體磨合,個體生命記憶,基因記憶這樣一條路徑,群體的秩序是做為基因記憶被刻畫在物種基因記憶裡的,可以把物種生物由基因記憶帶來的原始群體秩序稱為基因秩序,任何物種生命體自出生隻要物種基因健全,隨著生命體的生長與成熟,都會自然而然地在物種群體中依據自身的基因記憶帶來的基因秩序在物種群體中生存,與其他個體相互影響,或依存繁衍或爭斗,等等。 人類在進化到具有思維能力之前,群體秩序的形成也應該遵循同一路徑。然而當人類進化到具有思維能力從而產生意識與思想,人類群體秩序演化與改變過程就截然不同了,將由基因秩序為基本方式逐步進化為以群體文化為基礎形成的群體秩序,個體間實踐磨合加之於意識思維產生的思想為基本方式的群體文化秩序體系。隨著人類文化文明的更加進步,思想在群體或社會文化秩序演化中逐漸成為主導的作用。同類不相殘就是一種基因秩序,而法律就是文化秩序,群體愈文明群體文化秩序愈顯現,也必然超越基因秩序成為群體主導秩序,基因秩序作為自然而然與生俱來的人類生命行為表現為日常習性及隱沒於群體文化秩序之中,人類相殘的戰爭與屠殺可以說是群體文化秩序碾壓基因秩序的事例,雖然這些屬於特殊的歷史時期。不論基因秩序還是群體文化秩序都受生命利益的操控,不同的是基因秩序已成為生命屬性,直接而不引注意,即使不同文化群體也不存在差異,而文化秩序明顯而帶有族群於文化思想,以及信仰的特征。 隨著人類思維能力的不斷成長,人類抽象思維能力也愈來愈成熟復雜,抽象思維帶來的思想意識能夠將現實中不斷重復的現象歸類演繹而形成觀念,並預見未來可能發生的事物並得到証實。人類可以預見及期待更為復雜及相對長時期的物質利益結果,這些復雜長期的期待以經驗記憶與抽象意識為基礎,這種基於抽象思維對美好事物的期待使人類產生特有的感覺或感情意識與思想。這些由抽象意識產生的感情與思想,會給人帶來喜悅,憂慮,與期待的復雜情緒,這些感情意識使人類產生比非人類更為豐富復雜的感情世界,感情

中国道路.杂思录 2.3 第二章 生命與價值(3)

2.13 思想是人類獨有的生命現象 思想是人類之所以為人類的根本原因,是人類所獨有的生命現象,是一種高級生物記憶,這種獨特的高級生物記憶是人類進化的結果,也成為人類向更高形式進化的基礎。思想是人類具有高級思維能力的成果,作為具有高級思維能力生物的人類,思想是人類之所以為人類,是人類區別於其他具有意識生物或具有一定低級思維能力生物的關鍵。 人具有學習的能力,動物的記憶僅能以感覺認知簡單的實物記憶為基礎,而人類因為具有思維能力,或者說更為復雜的記憶能力,人類可以在最基本感覺認知的基礎上,對思維結果進一步產生抽象化的處理,並逐步建立起實物與抽象化觀念相結合的認知體系,抽象思維的能力使人類能夠建立復雜的意識與認知體系,這個體系就是思想。人類具有的高級記憶能力是產生抽象思維的基礎,思想的出現使人們的思維更為發達,學習復雜事物及知識的承傳更為有效,建立更龐大復雜的思想體系。換句話說,人們可以接受教育,傳授知識,就是一種一系列抽象概念(思想)體系的認知與記憶,以及認知與記憶帶來理解與運用。 教育是人類獨有的建立在抽象概念基礎上,需要高級思維能力的思維現象。人類高級的思維能力產生思想是教育的基礎,而人們不能教育動物,動物僅能重復練習簡單的動作,或簡單的記憶能力隻能通過反復訓練達成簡單的成果,動物的訓練是以實物感覺認知記憶為基礎,這就是不同層次的認知記憶能力所帶來截然不同的結果。 所以思想或思維能力是人類之所以為人類的根本原因,思想是人類區別所有生物,是比所有生物都更高級的原因,放棄思想或失去思想的人與動物無異,也就是人們說的行尸走肉,也就是沒有靈魂的,思想是人類精神與靈魂的表現。   2.14 學習是人類特有的能力 思維能力使人類具有思想,也是人類具有學習能力的原因。學者模仿復制,習者重復演練,學習含有模仿復制與重復練習兩個方面,模仿達到承傳,練習達到熟練。由於動物僅有低級的與實物相關的記憶能力,通過訓練而達到簡單行為的模仿,而不具備復雜行為的模仿,動物僅能訓練,不能學習。學習是人類特有的能力,是人類之所以為人類的原因。 人類具有高級復雜的思維能力,這種思維能力使人類能夠分辨環境中相關事物的內在結構與連接,以及與外在表現及相互間的關聯,這種觀查分辨驗証的思維能力,形成完整的復雜的的認知與記憶過程,這些認知與記憶過程與能力是學習的基礎,學習的成果又成為

中国道路.杂思录 2.2 第二章 生命與價值(2)

2.7 人工智能 多余的話,人工智能與意識。未來的人工智能, AI ,能擁有像人類一樣的意識嗎,如果有,是否也將遵循與生物記憶一樣路徑,因為意識總是與記憶相關聯的,沒有記憶就沒有意識。記憶的本質就是獲取預先儲存在記憶體中的影像經歷及感覺經歷,將這些經歷重現。在記憶的累積與儲存上,生物記憶及人工智能或機器記憶體的記憶在效果是一致的,儲存的目的就是為后續的比較擇優備用。 無論生物記憶還是人工智能記憶,都包括四個方面(記憶儲存 / 記憶提取 / 記憶辨別 / 辨別擇優),從記憶體獲取已儲存的記憶,這些記憶包含有一定標准所確定的優劣等級,也就是影像的記憶,即數據或大數據的收集,然后是記憶感覺的擇優,這種擇優,生物體是通過生物本能所具有的好惡比較功能產生,而人工智能或 AI 則通過其本身載體之外的人為預先設定,再經過數據運算的方式得到。人工智能所具有的記憶能力(儲存體),外在於人工智能的人為預先設定選擇標准,通過運算而進行記憶的比較,從而產生的比較結果(擇優),既是一種與人類思維與意識相似的行為,但不是生命本能行為,是機器的功能行為,可稱之為仿意識,一種不是卻又近似於生命意識的機械行為。 意識與仿意識有三點本質的不同,其一是生命與非生命的不同,意識都是一種生命現象,其產生的過程,感覺認知或思維是一個一連串的生物大腦行為過程,這些行為過程產生意識,一種生命體對外在事物的認知與回應。而仿意識是一種機械行為,是機器或人工智能對相關數據經過運算處理所得到的結果,過程與結果都是非生命的。 其二是意識是有生命的,可以不斷的本能推動這些感覺認知或思維過程,從而不斷產生新的意識,而仿意識是機械行為,以外在事先人為設定為終點,要達到新的結論(新的終點)需要增加新的設定,新的設定為進一步的運算比較提供標准與驅動。 其三是內在本能驅動與外在人為設定的不同,意識要達到的目的和原始驅動力是生命內在本能,生命的求生本能是意識的第一與貫穿始終的驅動力,而機器或人工智能沒有生命本能,仿意識的目的與驅動都是外在於機器或人工智能的人為預先設定。 記憶最終會導向經驗比較與決策選擇,也就是擇優。擇優的方法,生物記憶與人工智能是不一樣的,生物記憶的擇優是根據生物基因記憶所具有的生命本能,通過記憶比較優劣而得到。人工智能記憶的擇優或機器記憶擇優則是以人為預先設定的標准,通過運算對數據進行比較優劣

第一章 生命与自由 06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