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四月, 2021的博文

中国道路.杂思录 3.5 第三章 意識形態與批判(5)

3.16  意識形態與宗教對社會的設計與引導 如前所述,意識形態的形式及精神內涵來源於宗教,宗教起源於人類對自然與環境的崇拜及無知,本質是生命對物質利益的追求,通過對環境的解釋與理解,甚至交流,從而獲取利益。可以認為所有宗教儀式都是人類與環境或神的交流,這些解釋理解交流的目的就是得到某種可能的利益,包括思想意識所需要的精神寄托,精神利益。當宗教成為人類認知自然及社會的主要手段,這既是人類知識貧乏的原因也是結果,宗教起著對社會秩序與道德的規范作用,以及超越物質現實的精神寄托。這些規范與寄托就含有改造人類群體與社會的作用與企圖,這包含自然而然的發生與思想意識的有意引導,即使在原始巫文化時代也不會絕對是自然而然地發生,以人的意識與自利本性,必然存在以圖利為目的誘導。而宗教時代,特別是一神教更是哲人或人們的有意設計與引導,認為一神教發軔之初就是自然而然的發生,而不是有意的引導,不是無知就是自欺。通過宣教的方式,宣教者人為有意識的發揮與設計更不待言,也更為明顯。 意識形態同樣存在設計與引導的痕跡,以自由主義或自由民主價值而言,其相應的社會對應面就是體制權威與社會法律秩序,而相應的體制與社會秩序都有其一定的社會歷史與文化基礎,這裡的文化基礎說的不是其存在的合理性或社會公平姓,而指的是社會物質環境是其存在的必然性。自由主義意識形態就是要在相應社會環境下掙脫與挑戰舊有專制體制,維護或爭取更大的個體自由權力。在其發軔之初,這種努力必然是對傳統的挑戰,也是對社會有意識的設計與引導,以形成廣泛的社會思想基礎,即新的社會意識形態。哈耶克關於所有的社會制度都不是人為設計的,而是自然地在無數無意的過程中自然發生的觀點太過於理想化,忽略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並不符合社會現實,現實必然是社會愈原始愚昧,自然而然的成分就愈大,社會思想文化愈成熟,設計的痕跡就愈發明顯。宗教是以神為主體及神的天國為楷模的思想意識,宗教的傳播與宣導也必然含有宣道者的設計與對聽教者的誘導,這也是所以宗教場所與聚會崇拜最基本的功能。而意識形態是人類對現實認知與理解的知識積累達到一定程度,產生了以人類自身為主體的思想意識,這是經驗與知識增長。並激發思想的積累帶來人類自身的自信,突破了宗教唯神論的認識觀,主動追求自我生命價值,宗教到意識形態的出現是人類對現實的認知,對社會與環境主觀能動的回應,從被動接受解釋,進而以宗教的或神的國度

中国道路.杂思录 3.4 第三章 意識形態與批判(4)

3.12  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根本對立 在資本主義社會的演進過程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與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對立與相互批判,資產者憑借資本對勞工壓榨所形成的社會階層對立,使這兩種為各自社會階層代言的意識形態似乎已形成水火不相容的思想理論,這兩種意識形態長期對立造成了相互敵對的思想意識,甚至成為普遍社會意識,這使人們隻看到表面的思想的理論爭辯,而忽略了兩種意識形態的本質。 兩種意識形態的共同本質都是關於資本的物質生產通過何種方式達到社會最大利益,至少在思想理論上是如此。追求最大利益是人類組成群體及社會與不斷進化的驅動力,在資本主義或工業化社會最大利益的表現就是對資本的所有權及資本的管理,而其分歧在於資本主義意識形態認為資本私有及自由市場是資本物質生產最合理最理想的環境與基礎,這種社會環境與基礎最能激發人類的潛能及創造力,物質生產達到最大,從而使社會富足,達到社會最大利益。自由民主及一切含有自由要素的思想意識形態都可能成為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內涵或外延。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則認為資本公有及計劃經濟更有利於公平正義,避免為片面追求利潤對勞工階層的壓榨,以及盲目生產帶來的社會浪費與破壞,從而達到社會的最大利益。 隨著社會文化與科技的發展帶來社會生產力的提高,成熟的資本主義工業社會已跨越資本血汗壓榨的時期。對於現代國家而言,尤其是已經工業化的發達國家或成熟的工業化經濟體,除極端的個別經濟體外,不存在純粹的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經濟體系,或純粹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經濟體系,都是這兩種經濟體系的混合體,都含有資本私有及資本公有或國有的成分,甚至最老牌的資本主義社會也有公有制的成分,資本的私有或公有取決於具體的經濟效益以及社會安全考量,而不是意識形態,對於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人類社會,意識形態不應該成為判別是非的標准。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與資本主義意識形態之斗爭,表面上是不同社會階層或階級的利益之爭,社會財富分配之爭。兩種不同的意識形態代表著不同社會階層的根本利益,這無疑也誤導了資本主義社會或工業化社會的主要社會矛盾的本質,似乎資本主義社會及其物質生產關系的主要矛盾即是資本經營者企業主與勞動者分割社會財富的矛盾,勞動者即無產階級隻有以革命手段打倒舊的國家機器,剝奪資產者的生產資料,實行生產資料公有,以及社會計劃生產,就從根本上解決了資本主義社會財富分配不公,資本盲目競爭造成的浪費與社會危機,這無疑片面

中国与现有全球秩序

美国围堵中国的一个理由是中国挑战现有全球秩序。说中国挑战全球现有秩序是不准确的,却又是真实的。全球化是历史潮流,中国是全球化受益者,而现有秩序与全球化在本质上是矛盾的。现有秩序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二战之后建立,并在竞争中击败苏联而奠定的秩序。当全球化浪潮出现,并未受到质疑,原因很简单,主导者是西方资本。然而全球化本身就是在挑战现有秩序。全球化的结果就是在解构全球现有秩序,解构现有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为主导的全球秩序。难于想象的是全球化之始,西方国家包括美国,竟然没有意识到全球化本身就是对现有自序的解构。因为资本以市场与利润为导向,全球化导致资本与技术,以及企业,从发达国家流向落后地区,根本原因就是由于劳动力的成本低廉与发展中国家的新兴市场,资本的本质就是追逐利润,资本流向低成本的落后地区,也必然带动技术与企业流向落后地区,所以也带来了落后地区技术与产业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落后地区的工业化也带来资本与技术的积累与新兴市场的形成,使过去落后地区的人均生产率与发达地区人均生产率缩小,这些无疑都会挑战西方或者美国的全球原有利益结构,也最终挑战美国以及西方的经济乃至霸主地位,最终解构现有全球秩序,也建立新的全球新秩序,这是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如果把这种全球化,当成是挑战美国的话,美国就是逆世界潮流而动,这是必然失败的。不管时间长和短,美国逆潮流,终会劳而无功。 中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中国原属于落后国家,是全球化技术与资金流动的接受者与受益者,而中国充分利用利用这个资金与技术的转移,使中国实现了工业化。所有在全球化中受益的新经济体,印度以及金砖五国都是现有秩序的潜在挑战者,为各自利益也必然会挑战现有的秩序。这是一种历史潮流,没有任何国家能够阻挡,即使美国想阻挡也无法阻挡,只能拖延这种全球化而已,因为资本与政治强权或国家的利益并非是一体的,政客与资本的利益是不同的,资本追逐利润的本质不变,全球化的趋势就不会改变。即使没有中国,也有印度,以及其他国家,通过全球化的资本与技术流动形成新兴经济势力,新经济体为自己的利益也必然挑战现有的利益结构。所以美国站在了违背潮流的一端。说中国挑战全球秩序不准确也不成立,中国也是现有秩序的受益者,然而全球化带来的资本与技术流动必然带来原有地缘政治与利益秩序的解构,中国是全球化浪潮的最大获益者,也自然而然成为无法隐身的挑战者,中国即使什么都不干,经济的

中国道路.杂思录 3.3 第三章 意識形態與批判(3)

3.8  民主主義 民主與自由一樣是現代社會文化重要的思想意識。民主本意即民眾或人民治理,是民眾共同管理公共事務的思想意識,起源於希臘,民主主義就是以民主思想意識為基礎的意識形態,是關於群體中個體共同參與管理群體事物的思想意識,以及相關的管理群體或社會的程序與機制。 由於人類在不同歷史時期,族群,社會文化的差異,以及對各個階層所屬個體享有權力認知的不同,並非群體中的所有個體都有平等的參與民主機制的權力,民主意識形態所表現的社會群體管理機制自然也各有不同,但其基本形式不外乎擁有投票權或選舉權的社會個體,通過投票決定群體或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的合法性。 群體或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就是權力的行使,社會公眾參與決定公共權力的行使,民主意識形態的實質就是明確公眾做為社會權力合法性的真正主體,而不是少數貴族寡頭或社會精英,民主思想意識的產生到成為普遍接受的意識形態,是人類思想意識的偉大進步。 如前所述,生命的本質是物質的,生命有追求生存的自然屬性,群體秩序也是生命的自然屬性,秩序的自然屬性主要表現在生命的群體及社會性方面。個體追求利益而結成群體,群體秩序由此產生,秩序有利於生命本能對最大利益的追求,民主意識形態其本質就是一種關於社會秩序的思想意識,以這種思想意識為基礎的社會管理手段,表現形式就是公眾決定群體公共事務管理的合法性與公平性,合法性與公平性有利於群體中眾多個體形成最大共識基礎,從而追求最大利益。 民主意識形態是關於群體及社會管理的思想意識與理論,是生命自然屬性中的社會屬性部分的表現隨環境的改變而呈現的一種形式,這種自然屬性就是秩序,一定的群體或社會秩序適應一定的社會環境,是相應社會生產條件的產物。專制的秩序與民主的秩序都有其特定的社會物質生產條件及社會文化,社會物質生產以及社會文化的變化都會帶來社會秩序的變化,其背后的驅動力仍是生命的自然屬性追求最大利益。意識形態不是真理,同樣民主意識形態也不是真理,而是特定社會物資生產條件下,社會大眾或某一階層與群體追求最大利益的思想意識,當有不同的意識形態或社會秩序能為帶來更多更大利益,民主意識形態也必將為隨之終結。 3.9   自由民主與文化 自由是生命的自然屬性,是生命健康茁壯生存的必要條件,而人類,做為具有發達大腦及思想意識的生物,人類許多習性及意識已脫離直接簡單的或明顯的物質性,而包含精神與價值

中国道路.杂思录 3.2 第三章 意識形態與批判(2)

3.5  宗教與信仰 生命自然屬性的物質本質,決定無論什麼樣的思想意識其本質都是物質的,宗教的本質也是物質的,都是為了追求有利於生命本能的最大利益,然而宗教都有迎合或滿足人類精神追求的層面,這些對精神層面的追求是人類信仰產生的基礎。 毫無疑問,宗教與信仰有著緊密的孿生關系,從一開始,信仰來源於宗教,但並非所有的宗教都會產生信仰或具有信仰的同樣效果,宗教並不等同於信仰。信仰的基本要素簡單地說就是,堅定執著地信奉一種終極思想信念,也就是虔誠而歸一,多神教由於具有多神的選擇,教徒可以在不同時間居於不同的目的而選擇不同的神祈崇拜,也可以同時崇拜不同的神祈,這都不違背多神教的本意,多神教本無所謂教義,或共同的教義,多神教的源頭就是原始巫術,由巫術演變而成。 多神教的主要內容應該是來源於巫術以及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逐漸累積而成,並沒有像一神教一樣具有可以讓教徒遵循的教義。這些原始甚至鬆散凌亂,彼此之間不必具有聯系的的宗教內容,很難使教徒產生嚴格意義上的信仰,這也並不影響教徒對神祈的虔誠,然而對神祈的虔誠並不等於信仰的虔誠,或具有執著的信仰。對多神教信徒而言,不同的神祈的背后有不同的利用目標或物質利益標的,而信仰最大的的特點就是唯一專一。 對多神教而言,信徒出於不同目的而崇拜不同的神祈,因疾病而崇拜掌管生命及健康長壽的神祈以祈求康復,經商則崇拜掌管財富的神祈以祈求財富,務農者則崇拜掌管農業或氣候的神祈,甚至同一個體由於不同緣由需要同時崇拜不同的神祈,這就使崇拜者或信徒在精神和心理上難以產生專一的崇拜。此外脫胎於巫術的多神教,同樣也具有邪惡的神祈,邪惡的神祈無疑是為惡者滿足邪惡欲望的渠道,這就是社會中有人利用神祈為惡,然后利用別的神祈贖罪,為不同目的崇拜祈求不同神祈。利用宗教與神祈成為一種社會生活方式與手段,多神教這些明顯的物質性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墮落為一種欺騙,使多神教成為社會大眾各取所需的偶像,宗教在社會生活中的積極作用越來越少,而消極影響越來越多,多神教也無法形成凝聚社會共識的思想意識,這些種種因素使多神教與信仰之間還有存在很大距離。 一神教與多神教的不同在於,多神教的物質利益印記非常明顯。一神教由於有具體的文字教義,對教徒在行為及精神上都有著規范及引導的作用,這些規范與引導無疑增強了一神教對教徒的精神層面的約束力與感召力,並以此建立起以教義為基礎的精神世界,並由精神而現實,相